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文与法学院:抓机遇 强特色 推进学院快速发展
来源:未知
编辑:admin
时间:2019-01-09
人文与法学院自成立以来,本着“务实肯干 强化特色 拼搏争先”的精神,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服务社会、党建思政等各项工作中努力开拓创新,抢抓机遇,快速推进学院发展。
以“信息化”特色为导向,组建团队,推进学科建设
学院在成立之初就确立了“紧扣学校信息化优势,强化学科建设特色”的发展思路,成立信息化与法制建设研究所、信息化与文化传播研究所、信息化与社会发展研究所,设立“网络文化与网络社会”出版基金,在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系列丛书10余部,在《浙江社会科学》等期刊开设“网络文化与网络社会”研究专栏,主办学术期刊《网络文化研究》,不断凝练“信息化”学科特色。在学科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学院新增了汉语国际教育、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自主设置)两个硕士点,实现了学科点建设的历史性突破。
拼图.jpg
与此同时,学院人才队伍建设也快速发展,学院专任教师由建院初期的30多人增加至目前的近60人,80%以上教师具有博士学位,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占到80%,是一支朝气蓬勃的高水平队伍。学院连续6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工业与信息化部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4项,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1项;在权威、一级期刊发表论文41篇,出版专著42部、教材5部;获得浙江省第十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
注重学生素质培养,人文关怀贯穿人才培养始终
学院目前共有4个本科专业,招生规模稳定在130人以上。毕业生综合就业率均在97%以上,2018年国内外升学率达15.9%。毕业生毕业三年回访调查答题率保持全校前5,用人单位答题率100%。
学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人文关怀,关心学生个人成长,重视学生个人素养的提升,努力为学生创造成长机遇。在国际化方面,学院在鼓励教师走出去的同时,也出台各种政策资助学生进行国际交流访学,对每个境外访学的学生,学院资助5000-8000元,目前已资助近30人赴境外学习。
学院还大力加强实验室建设,2016年中央财政资助100万元的模拟法庭改造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有效提升了教学条件和效果。2017年,学院2014级法学专业学生司法考试通过率达63.6%,通过率A证非官方统计排名全国第二。
发展人文通识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
作为同时承担专业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学院,人文与法学院将人文通识教育作为一个特色来发展。多年来,学院充分发挥人文社科类师资优势,积极支持学校通识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改革。目前,学院开设人文通识课程 76 门,其中,核心通识课程7 门,占全校总立项数的近 50%。开课内容涉及文学、历史、法律、国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各个领域,每年受益学生近4000人。
4.jpg
此外,学院每学期邀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并于2018年推出杭电人文通识教育公众号,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人文通识教育资源。学院还积极探索通识教育模式改革,每年召开人文通识教育研讨会,《新时代融合式通识教育模式改革与实践创新》获学校2018年重大教学改革项目立项。
加强校企合作,探索产学研共赢新路径
学院在引进社会资源办学方面做了积极探索。法学、社会学、编辑出版、汉语国际教育等每个专业都有稳定的校外实践就业基地。其中,法学专业自2012年以来就与浙江浙杭律师事务所、浙江汉鼎律师事务所进行深度合作,建立实践就业基地的同时,专门聘请律师事务所的知名律师担任实务导师,定期为学生上课。目前,浙江浙杭律师事务所已成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首批示范性校外实践基地。
在人才培养合作的同时,学院也积极争取校外资源,先后与浙杭、汉鼎、浩天安信(杭州)等律所以及多个校友企业签订捐赠协议,累计获得捐赠近百万,用于人才培养和学院发展。
5.jpg
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围绕学院中心抓好党建思政工作
学院把党建工作作为实现学院发展目标的重要支撑,以党建引领学院各项工作发展,营造了和谐、团结、奋进的学院氛围。学院注重增加党建与专业的融合度,突出专业特色,形成一系一品、师生联动的党建工作品牌;打造党建工作“新媒体”平台,讲好杭电故事,制作“文法青年”(含优秀师生及校友)47期;推出人文与法学院“大典新解”国学系列讲座,努力助推“古代智慧现代化,西方智慧中国化,东西智慧全球化”;挖掘课程思政内涵,“以德育人”进课堂;开拓校友资源,创设教师“育人特别奖”等校友发展基金,受捐王阳明铜像成为校园文化一景。学院师生踊跃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我与青田有个约”项目得到人民日报、新华网、光明日报等27家媒体的报道,其中《人民日报》报道的阅读量达10.9万次,《青年时报》更是用一整版专题报道该项目。
相关推荐:
栏目分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