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理工大学4项成果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奖
更新时间:2019-12-27
12月21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发布公告,公布了2019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授奖项目,本次授予一等奖31项、二等奖92项、三等奖118项。青岛理工大学共有4项项目获奖,其中一等奖2项,三等奖2项,一等奖获奖数量在省属高校位列第一。
其中,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李长河教授团队申报的“基于纳米粒子射流的准干式绿色制造关键技术及智能化装置”项目获得技术发明一等奖、土木工程学院李秋义教授团队申报的“废弃混凝土全再生利用关键技术及其应用”项目获得科技进步一等奖,理学院张黎明教授团队申报的“富水矿山充填开采系统协调变形机制与防控关键技术”项目和土木工程学院许卫晓副教授参与青建集团申报的“超长混凝土结构间歇法高效建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获得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
“基于纳米粒子射流的准干式绿色制造关键技术及智能化装置”项目围绕少无切削油液的准干式制造技术,在国内外率先发明了可降解基础油及纳米流体制备关键技术,揭示了刀具/工件约束空间流场分布规律,首次发明了荷电纳米流体微液滴多能场驱动可控输运新方法与智能装备,解决了纳米流体减量化精准供给和微液滴飘散飞逸的技术难题,填补了国内外空白,首次发明了纳米流体热物理特性测试新原理与微液滴密度谱检测新技术,率先揭示了高压高速射流条件下,纳米粒子与携带流体介质微/纳界面热交换本质及其换热能力影响规律,构建了准干式制造工艺体系,解决了航空航天和轨道交通等领域难加工材料的准干式高效加工难题,降低冷却液使用量90%以上、使用成本75%以上。该项目项目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10项,其中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外发明专利5项,中国发明专利105项;其他知识产权88项。2项专利分别获得山东省专利一等奖和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专利金奖、2项入选山东省和青岛市高价值专利、16项已转让、4项已许可产业化。制定了准干式切削仅有2项国家标准,出版著作6部,发表SCI/EI论文130余篇(其中JCR1区24篇、机械工程学报13篇),ESI高被引论文3篇,总被引1700余次。得到Zhang L. C院士和国际磨料技术委员会主席徐西鹏教授的正面评价。研究成果获得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中国石油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项目团队在卢秉恒院士的指导下培养了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山东优秀发明家等高层次人才。技术在中国中车、中国铝业、西南航空等国内800多家制造企业推广应用,构筑了微量润滑基础油制备、多能场智能可控输运、纳米流体热物性检测、准干式制造工艺体系产业链专利群,解决了准干式绿色制造共性关键技术难题;典型应用单位创造效益20.7亿,近三年新增销售额5亿、新增利税0.88亿,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和重大社会效益。
“废弃混凝土全再生利用关键技术及其应用”项目针对废弃混凝土来源复杂、再生骨料均匀性差、再生微粉品质低等难题,开发了废弃混凝土再生粗骨料、细骨料和微粉的全组分再生利用技术,提出了再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揭示了再生混凝土的应变率效应及其机理,建立了再生混凝土绿色施工方法,形成了理论体系与成套技术。解决了再生混凝土材料、结构和施工中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保障了废弃混凝土资源化与高附加值安全利用,为实现山东省建筑垃圾资源化战略目标以及建筑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项目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8项、实用新型专利44项、软件著作权10项,施工工法3项,主编/编制标准10部,出版学术专著5本,发表学术论文136篇(SCI收录29篇、EI收录49篇)。项目创新技术不仅在济南、青岛、临沂、潍坊、滨州等地实现了规模化应用,也推广到广西和安徽等地,引领和示范作用明显,推动了“无废城市”的政策出台。近三年完成单位与其他应用单位新增销售额逾8亿元、新增利润逾5500余万元,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