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中医药大学各学院简介
安徽中医药大学人文与国际教育交流学院
安徽中医药大学人文与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国际合作中心)成立于2017年5月,在原人文学院、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外事办公室(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学专业的基础上整合组建而成,既是行政管理部门,也承担教学科研以及学生培养事务,是安徽中医药大学开展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国际教育交流的重要基地和窗口。
学院现设有党政办公室、教学科研办公室、实习就业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外联科、外事科、境外学生管理科等行政管理部门;汉语国际教育系、心理学系、外语系、中医药国际传播系等4个系以及汉语国际教育、应用心理学2个本科专业。主要承担学校的外事管理、对外交流与合作拓展、外国文教专家聘任与管理、境外学生招收、培养和管理等工作以及全校的大学英语、大学语文、医古文、公共艺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公共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等课程的教学、科研任务。
学院建有教育部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基地、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安徽省重点培育智库“安徽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安徽省高校智库“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中医药文化研究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文化学、安徽日报•思想周刊共建基地、皖港中医药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等“八大科研平台”。拥有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实训室、心理学实训室、数字化语音实验实训中心、微格教室、安徽省普通话测试中心、安徽中医药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试站、书画、音乐舞蹈教室等“八大教育教学实训室”。
学院现有教职工71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17人,博士及在读博士10人,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的占89%,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5人,校级教学团队3个。教师队伍中有省级教坛新秀7人。经过科学规划,狠抓落实,已经建设成一支在年龄、学缘、职称、学历等方面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爱岗敬业的师资队伍。教师先后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省(部)、厅级、校级各类科研项目100余项,省级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1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200多篇。承担省级精品课程5项,校级精品课程8项。获教育部高等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外教社杯”全国外语教师教学大赛安徽赛区听说课组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综合组二等奖一项、三等奖3项,获得全国微课教学比赛安徽省赛区一等奖1项,获外研社“教学之星”全国英语教学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获得安徽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文科类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得全省高校创业指导课程教学大赛中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校级教学基本功竞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8项。
学院现有汉语国际教育、应用心理学专业在校本科生、硕士生及长、短期境外学生1000余人。每年接待国(境)外来访团组上百人次,组织校各类出访团组数十人次。2011年获批中医药文化学硕士点授权建设单位,2012年中医药文化学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013年开始招收中医文化学研究生。
在新形势下,人文与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全体员工将勤奋工作,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为繁荣人文社会科学、传播中医药文化、中医药国际教育及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国(境)外中医药人才做出新的贡献!
安徽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创办于1990年,初为高护(大专)班,2000年始招护理学(本科)专业,2001年独立为护理学系,2004年更名为护理学院。
◆办学层次:学院现有护理学本、专科专业(方向)4个,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点和中医护理学二级学科硕士点。目前,在校本、专科生1887人,硕士生10人。
◆机构设置:学院现设4室1中心,分别是基础护理教研室、人文护理教研室、临床护理教研室、中医护理教研室和护理实验(训)教学中心。
◆人才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35人,具有教授职称2人、副教授职称8人、高级实验师职称1人;具有博士学位1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2人;硕士生导师4人。省教坛新秀2人。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4人、教学精英1人,教坛新秀3人。
◆科研教研:学院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安徽省、省教育厅及学校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人文课题30余项,省、校级教学研究课题20余项。主编、副主编或参编全国高等院校(含中医药)统编、协编教材100余部,获安徽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发表学术论文320余篇。
◆学科平台:学院拥有校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1个;省级实验(训)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校企合作实践基地4个;省级精品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门。
◆对外交流:学院选派教师多人次赴日本、菲律宾等国进行学习交流;选派多批次本科生赴瑞典等国及台湾地区交流学习,培养的毕业生多批次赴日本就业,赴菲律宾留学。吸纳国外留学生来学院攻读学士学位。
◆特色优势:学院秉承“中西是新、融汇人文、注重整体”的理念,在学校护理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对外交流、文化传承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优势,对学校的办学特色形成了重要支撑。
安徽中医药大学医药信息工程学院
安徽中医药大学医药信息工程学院成立于2002年。2012年3月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成立后,其中安徽省计算机中医应用研究所划归学院。2017年5月,学校网络信息中心整建制并入学院,合署办公。
学院现有职工68人,全日制在校生1700余人;党员160多人,其中教职工党员48人。学院党委是学校首批标准化建设党组织,下设2个教工党支部(其中教工第一党支部为安徽省标杆党支部培育单位)、4个学生党支部。学院专兼职教师50余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含高级实验师)22人,博士10人(其中在读2人),硕士学历人数达100%。现设有党政办、教学科研办、实习就业办、学生工作办等科室,分工会、分团委组织健全。设有计算机基础、医学信息、软件工程、数学、网络技术与应用、生物医学技术、生物医学工程教研室(一附院)等7个教研室,1个实验(实训)教学中心,1个创新创业实训中心。
学院是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较早开办中医药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富有特色的本科专业的院系。现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安徽省特色专业,2019年安徽省专业综合评估A-、全省第一方阵)、医学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安徽省专业结构化调整与专业改造专业)和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5个全日制本科专业,拥有“中医药信息学”学科硕士点,“医学技术”硕士点建设已获省政府公示。学院“2+2”中韩合作办学模式,已成为学校国际交流合作办学的示范性窗口;“3+1”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为增强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作出了成功的探索。
学院着力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具备较好中医药背景知识的医药信息技术、医药信息管理和医药软件开发等能力,富有较强创新精神的跨学科高级复合型应用人才,创新思路与方法,始终重视和加强学生能力培养,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实践和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培养了近3000名品学兼优、实践能力过硬的优秀毕业生,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8%以上。
网络信息中心负责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规划与实施,学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与管理日常维护,网络与信息技术、校园一卡通系统的应用、运行维护、技术支持、服务管理等工作。中心下设网络建设科、网络管理科、网络安全科。与学院合并后,实现了人力和实践资源充分共用,对教学、科研、管理实现了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面向蓬勃发展的中医药事业及健康产业,面向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面向经济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学院将在学校党政统一领导下,走“医工互融、理实俱进、协同创新、特色发展”之路,精力打造优质师资队伍,着力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谱写出“深度结合、科学发展”的新篇章。
安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安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是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较为齐全的药学院系之一,也是全国最早同时拥有中药学、药学两个一级学科的院系之一。1974年建立系,2004年更名为药学院,2014年整体搬迁少荃湖校区。2015年我院所有专业进入一本招生,2017年,中药学学科获批安徽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点。2018年,药学院获批安徽省第二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2019年,药学院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2019年10月,我院新增中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几代药学人四十余年的不懈努力下,药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药学院现有教职工131人,其中正高职称41人,副高职称37人;具有博士学历56人;拥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名,安徽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名,全国优秀教师3人,皖江学者1人,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7人,省级教学名师5人,省级教坛新秀6人,校级教学名师2人,校级教学精英5人,校级教坛新秀3人。药学院现有博士生导师14人,硕士生导师134人。本、硕、博在校生2400余人。
药学院现设党政办、教学办、科研办、学科与研究生办、实习与就业办、学生工作办、分团委等7个办公室和六系两中心:中药资源系、生药系、中药药理系、药物化学系、药物分析系、药物制剂系,以及中药资源中心和实验(实训)中心。
药学院现有中药学、药学、制药工程、药物制剂、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制药、药物分析、中药资源与开发等8个一本专业,其中中药学、药学专业为国家教育部特色专业,制药工程专业、药物制剂为省级特色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制药、中药资源与开发为省级新兴专业或改造专业。2016年中药学专业顺利通过教育部中药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专业认证(试点)。拥有中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中药学、药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及生药学、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分析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药物代谢动力学等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
中药学学科为安徽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点,也是安徽省重大学科建设点,药用植物学、中药化学、临床中药学学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药药理学、药剂学学科为安徽省重点学科。目前建有国家中药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安徽省药用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育部新安医学重点实验室、中药复方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省中药研究与开发重点实验室、安徽道地中药材品质提升协同创新中心、安徽省院士工作站、现代中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等教学科研平台;依托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建有中药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所、中药药效与安全性评价研究所、药物化学研究所、药物制剂研究所。近年来承担各级各类课题200余项;获省级以上科技奖励14项;申请发明专利40余项。
四十余年的办学历史,培养了分布在海内外20多个国家和地区,遍及全国药学教育、研究、生产、流通、管理、监督、服务等各领域万余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当前,在学校大力建设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的进程中,药学院将以“内涵发展,提高质量”主线,着力提升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水平,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创建国内有实力、省内高水平、行业有影响的药学院。
安徽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中西医结合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前身是安徽中医学院基础部,于1993年10月成立中西医结合系,于2004年11月更名为“中西医结合临床学院”,2017年6月更名为中西医结合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学院现有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生理学与病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药理学、公共卫生与全科医学、美容医学等7个教研室和实验(实训)教学中心、科研中心。学院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是教育部特色专业,中西医结合学科是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和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中西医结合基础是省级重点学科。2002年学校成立中西医结合研究所,为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院现有教职工93人,其中高级职称43人,博士学位26人、硕士学位59人,博导2人、硕导20人,安徽省教学名师2人、安徽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安徽省教坛新秀3人。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8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厅级科研课题68项,发表学术论文142篇,其中SCI收录27篇,获批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能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人体解剖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有省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精品开放课程4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7门、省级MOOC示范项目4项,承担省校级教研项目14项,主编、副主编“十三五”规划教材17部,参编教材57部,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学校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秉承“学贯中西,大医精诚”的办学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特色专业建设为依托,以科学研究和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努力将中西医结合学科专业建设成为立足安徽,辐射周边,对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的重要基地,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中西医结合高层次专门人才。
安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康复医学院)
安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康复医学院),原名针灸系,始建于1988年。1997年更名为临床医学二系;2002年临床医学二系与针灸经络研究所实现“系所合一”;2004年更名为针灸骨伤临床学院;2017年更名为针灸推拿学院(康复医学院)。2010年起,为安徽省省级学会——安徽省灸法研究会挂靠单位;2013年起,为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针灸经络研究所、中医养生康复研究所所在单位。
学院现拥有安徽省省级重点学科——针灸推拿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养生学;拥有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针灸推拿学,安徽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康复治疗学,安徽省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针灸推拿学;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针灸康复实验实训中心;省级教学团队——针灸推拿学教学团队、中医养生学教学团队,校级教学团队——康复医学基础教学团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三级实验室——针灸学(神经生物学)实验室,安徽省省级重点实验室——针灸基础与技术实验室;近10门省、校级精品课程/精品开放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学院现设有针灸推拿系和康复养生系,拥有实验(实训)教学中心及针灸科研中心两个中心。现有教职工51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20人,博士学位15人,硕士学位28人,获得“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称号1人。学院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师德师风建设,立德树人,培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师资和管理队伍,已形成一支业务水平较高,年龄、专业、职称、知识结构基本合理,稳定而富有朝气的高素质师资团队。
学院现开办针灸推拿学和康复治疗学2个本科专业,有中医学(针灸推拿学)博士学位授权点,针灸推拿学硕士学位授权点。秉承“至精至诚、惟是惟新”的校训理念,以人才培养为第一要务,牢固确立教学中心地位,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永恒主题,注重学生知识技能、人文素养、创新精神的培养,坚持“弘扬华佗医学,培育华佗菁英”的办院特色,注重知行合一、学思结合,培养“优品德、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高素质” 的针灸推拿学、康复治疗学高级专业人才。
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历史沿革:中医学院前身为中医系,创办于1959年,是安徽中医药大学建校以来开办最早的系,1997年更名为临床医学一系,2004年更名为中医临床学院,2017年更名为中医学院。
◆办学层次:学院现有本科专业2个,硕士点5个,博士点1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其中,中医学专业为国家一流专业。目前,在校本科生2300余人,硕博士研究生生90余人。
◆机构设置:学院现有4系2中心,分别为中医基础系、方药系、临床基础系、医史文献系、中医科研中心(含新安医学研究中心)、实验(实训)教学中心;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中医医史文献研究所挂靠在学院。
◆人才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66人,其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者28人;具有博士学位者31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15人,青年皖江学者1人。学院拥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和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
◆科研教研:学院先后承担包括国家科技支撑、国家“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国家、省(部)、厅级各类科研项目100余项,国家、省、校级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50余项;先后获省级学术专著奖一等奖1项,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6项;主编或参编高等中医药统编、协编教材和出版学术专著30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3200余篇。
◆学科平台:学院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个,安徽省A类重点学科1个,安徽省B类重点学科3个;国家教育部中医学专业综合改革项目1个,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教改示范专业1个,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精品课程5门,国家一流金课2门;新安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
◆对外交流:学院专家教授多人次应邀赴与美国、新加坡、加拿大等国以及台湾、香港等地区进行学术交流和讲座。吸纳多批次国外留学生攻读学士和硕士学位,选派多批次本科生赴韩国、瑞典等国留学。
◆特色优势:学院秉承“弘扬新安医学,培育中医人才”的办学理念,在学校中医药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对外交流以及产业开发与利用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优势,对学校的办学特色形成了重要支撑。